张戬(1030-1076),字天祺,祖籍河南省36365线路检测中心_365体育娱乐手机平台_365彩票客户端下载洧川镇张庄村,系北宋哲学家、教育家张载的胞弟,弟兄俩被尊称为“两张先生”。张戬20岁荣登进士,曾任陕州阌县主薄、普润县令、秘书省着作佐郎,知灵宝、渠州、流江、金堂等县事。其后入京,出任太常博士、监察御史等职。因其仗义执言,冲撞了宰相王安石,遭贬于湖北公安知县事。史书称他“爱民以诚,济济有术”。
张戬出生于官宦世家,祖孙三代,一门四进士。他的祖父张复,北宋进士,曾在朝中任给事中、集贤院学士等职。父亲张迪,亦为进士,曾任陕西长安县令。宋仁宗天圣元年(1023年),张迪升任涪州(今四川涪陵市)知州,主政12载。张戬5岁时,父亲因积劳成疾,病故于涪州任上。他跟随15岁的哥哥扶灵柩翻越巴山,经汉中归故里开封府宋楼镇(今洧川镇)安葬父亲,行至郿县(今陕西眉县)横渠,因前方发生战乱,路费不足而无力返回故里,遂将父亲草葬在横渠迷狐岭上,弟兄俩随母亲客居此地。
张戬幼年丧父,家境由盛到衰,客居他乡,家庭生活极其艰辛。他在兄长张载的影响下,不善嬉游,酷爱读书,以少年老诚闻名乡里,却对博取功名不感兴趣。兄长见他学业有成,就告诫他说:“做官不是因贫穷,但有时确因贫穷而不得不为官。”经兄长劝导,他才勉强应试乡贡。宋仁宗皇佑二年(1050年),张戬赴京应试,一举成名,荣登进士第,开始步入仕途。他为官以古代的夏禹和后稷为榜样,“禹思天下有溺者,犹己溺之也;稷思天下有饥者,犹己饥之也”。任职县官期间,他关心民众疾苦,将人民不得其所,看做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。他仿效兄长张载担任县令的做法,捐献薪俸,具备酒食,每月良辰,邀请乡贤尊长,聚会县衙,嘉勉慰劳,同时还让尊长者的子弟陪伴侍奉,以此教化敬老之道。他在任蒲城知县时,治下百姓性情强悍,斗殴、偷盗、抢劫的案件频繁发生。他从治本上下功夫,放宽禁令条例,恳切教导民众。遇有争讼案子,他亲自审理,当庭剖析是非曲直、对当事者晓之利害,自省得失。他还制备“记善薄”,对百姓善行善举,予以登载,传遍乡里。由此,民众自我约束,孝悌礼让,狱讼顿减。
山西夏县,民情素有“健讼”之名,长期难于治理。张戬到任后,依然采取教化之法,开导百姓弃恶从善,恪守公序良俗,民风为之一新。张戬离任之时,百姓远道相送,交通为之阻断。众百姓感慨说:“只有张公了解和相信我们县百姓是不喜欢诉讼的啊!”
张戬为官刚正不阿,尽职尽责,遇有不合理之事,敢于仗义执言,以下犯上。他担任监察御史时,正逢王安石变法,此举措虽然利国利民,终因下层积重难返,致使一些人借机沽名钓誉,鱼肉百姓,弊端甚多。长期在地方为官的张戬,体恤民情,他愤而上书,痛陈变法利弊,吁请朝廷罢除条例司,追还高平使者,弹劾一些官员麻木不仁,非但不能持正救偏,还相互勾结,彼此包庇,以奸邪献媚手段,曲意逢迎巴结上司,窃取谏官位置,玩弄经书辞语,误国误民。这些“口言善,身行恶”之辈,如何能在皇帝左右当言官呢?他谏言圣上,应该将这些奸诈邪僻之人统统流放远方。 他不仅三番五次上书说理,并且亲自赴宰相府仗义执言,当面跟王安石辩论。一个小小的监察官,胆敢冒犯宰相,气得王安石用扇子掩着面孔直嘲笑张戬。张戬却不怯退,仍奋然力争:“我是天生狂直的人,应该遭到你的嘲笑。可是天下嘲笑你固执,而你觉得自己什么都好,违反民众意愿的事有没有呢?你大概不知道吧!”王安石恼羞成怒,罢免了张戬的监察御史职务,将其贬至公安县(今湖北江陵),知县事。
北宋大儒张载常对人说:“吾弟德性上的优点是吾所不及的。他勇于任事,处身正道直行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,可与孔子门人中子夏相媲美。有这样的弟弟,吾辈之道将得以发扬光大,有什么可忧虑的呢?”
宋神宗熙宁九年(1076),张戬怀着一腔忧国忧民的抱负,郁郁而终,享年46岁,归葬于陕西眉县横渠。他生前撰写有《丧服纂要》九卷,《语录》三卷,《经学理窟》三卷着作,流传后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