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当前位置:首页-->魅力尉氏-->尉氏方志-->尉氏人物
        【尉氏人物】张载
         
        责任编辑:县志办  来源:   时间:2021-06-04 15:12:54  

        张载(公元1020—1077年),字子厚,谥号“横渠先生”,祖籍河南省36365线路检测中心_365体育娱乐手机平台_365彩票客户端下载洧川镇张庄村。系北宋哲学家、教育家,“关学”学派创始人,“理学”奠基人之一,与周敦颐、邵雍、程颐、程颢并称为“北宋五子”。他为官推行德政,以天下为己任,忧患民命民生;为师以德育人,“上承孔孟之志,下救耒兹之失,如蛟日丽天,无幽不烛”。其惊世名言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施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昭示后人,历代传颂不衰。

        张载的祖父张复,曾在宋真宗时期出任给事中、集贤院学士等职,其父张迪携家眷赴长安(今西安)为官。公元1023年,张迪在四川涪州(今涪陵市)任知州期间,病故于任上,15岁的张载和5岁的弟弟张戬,在母亲的陪同下,扶灵柩翻越巴山,经汉中归故里开封府宋楼镇(今洧川镇)葬父,行至郿县(今陕西眉县)横渠,因前方发生战乱,路费不足而无力返回故里,遂将父亲草葬在横渠迷狐岭上,全家人客居于此地。

        面对失怙不幸,张载旅居他乡,在母亲的鞠育劬劳和训督嘉勉下,少年壮志,发奋读书,成熟较早。“少喜谈兵”的张载,曾向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《边议九条》,毛遂自荐组织民团去收复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,为国家建功立业。范仲淹认为张载日后必成大器,勉励他读《中庸》,在儒学上下功夫。张载面壁十年,遍读儒、佛、道诸子百家学说,悟出真谛,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。

        宋仁宗嘉佑二年(1057年),张载赴京应考,与苏轼、苏辙兄弟俩同登进士,由宰相文彦博举荐,在开封大相国寺设虎皮椅讲《易经》。期间,张载将自己的讲述内容收录成书,以《横渠易说》流传后世。

        张载曾任祁州(今河北安国)司法参军、云岩县令(今陕西宜川)、着作佐郎、签书渭州(今甘肃平凉)军事判官等职。他在担任云岩县令时,遵循“敦本善俗”的宗旨,推行德政,每月初一在县衙设宴招待乡贤尊长者,询问民间疾苦。县衙所出政令告示,提前征求民众意见,妇孺皆知。大灾之年,他说服经略使蔡挺动用军资救济灾民。他撰写《经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》、《经略司边事划一》等论着,独创“兵将法”,推行边防军民联合训练作战,提出罢除朝廷派驻边疆军队换防,直接招募当地人充军戍边,以此减轻民众徭役。

        熙宁二年(1069年),御史中丞吕公着向神宗推荐张载,称赞其“学有本原,四方之学者皆宗之”。神宗召见张载,询问治国为政方略,张载“皆以渐复三代(即夏、商、周)为对”。神宗大悦,命他到中书省枢密院任职,张载以初入京都,对王安石变法了解少为由推辞,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。王安石变法推行新政,受到保守派的阻挠,直接找张载想求得支持,被张载婉词拒绝了,因此得罪了王安石。此间,张载的弟弟张戬担任监察御史,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湖北江陵,张载恐受牵连,遂辞官归隐横渠。

        回到横渠的张载,“俯而读,仰而思。有得则识之,或半夜坐起,取烛以书……”他在关中开“关学”先河,办学馆教书育人,为了训诫学生,他作《砭愚》《订顽》训辞,书于大门两侧。他向弟子灌输辩证法和人性论,提倡幼而教之,长而学之,博学精思,去疑求新,择善而从,勤勉不息。他着书立说,其理论突破了地心说、天体运行说,以气化论解释天文历算地理现象,开辟了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阶段。他创立的“关学”桃李满天下,从北宋到明清,历代都有学习传承者,对后世儒家学者影响很大。

        身居乡里的张载,仍然心系天下苍生,撰写《井田议》上奏朝廷,并与弟子凑钱购买土地,按照《周礼》模式划分为公田和私田,分给无地、少地的农民。他疏通东、西二渠“验之一乡”,以证明《井田制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。如今在横渠镇崖下村、扶风午井镇、长安子午镇仍然保留着遗迹,流传着“横渠八水验井田”的故事。

        熙宁十年(1077年),张载奉神宗诏书,入京出任礼部同知太常之职。后因病重无法履职,张载再次辞官西归,于同年11月17日行至潼关,病逝在驿馆,竟无葬资入殓。长安弟子闻讯赶来,买棺材将恩师入殓,葬于横渠。神宗下诏按崇文院三馆之职,赐丧事支出“半”数。

        南宋嘉定十三年(1220年),宁宗赐张载谥号“明公”。淳佑元年(1241年),理宗赐封张载为“郿伯”,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。张载祠为关中十八景之一,其墓地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        【打印此文】 【关闭窗口】